甘做基石
“吴明珠、杨其祐是一代建设新疆的知识分子代表,是我们共和国的基石。他们是那样坚硬,那样朴实,不图名,不图利,踏踏实实地把自己压在最底层。”这是《科技日报》记者郭梅尼,1998年7月在关于吴明珠的新闻报道《基石》中写下的一段话。
杨其祐是吴明珠的大学同学,同年级不同专业。吴明珠毕业时,杨其祐考上原北京农业大学(现为中国农业大学)研究生,攻读作物遗传学。但爱情的力量,将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。
“这是一个物种宝库,一定可以选育出优良新种。”坚信自己在天山脚下广袤瓜田里找到了人生方向的吴明珠,把自己的想法写信告诉远在北京的杨其祐。为支持她的事业,1957年9月,研究生毕业的杨其祐主动申请来到新疆。第二年,两人结婚,从此相伴近30年。
因为经常下乡,长期守在瓜田里,吴明珠常常无法顾及家人。儿子杨夏和女儿杨准从小由吴明珠父母帮忙带大。
好在杨其祐一直都在身边支持她的育种事业。“他看到学术刊物上有关的资料就给我抄录下来,翻译出来。他帮我出点子,买有关的书。有时,我因为一些事分不开身,就让他帮我去授粉、做杂交,有时要跑七八十里,他也二话不说。”多年后,吴明珠在回忆文章中写道。
但是,这样宝贵的精神支柱却坍塌了。1986年,57岁的杨其祐因病去世,吴明珠伤心地写道:“生活上、物质上再苦,我也能忍受,让我最伤心的,是我丈夫杨其祐,得癌症病逝了。都怪我老是下乡,没有照顾好他……”
从那以后,吴明珠更加发奋工作,每年搞三季育种,新疆、海南两头跑。“我觉得,我一个人应该做我们两个人的工作,才对得起他,对得起热爱我们的新疆人民。”吴明珠写道。
“我们现在当然能够理解她当时的付出,是为了国家建设的需要。他们那一代很多人都为事业奉献一生,工作、家庭不能兼顾的情况经?;嵊?。”杨夏说,“正是有千千万万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甘于奉献、甘做基石,我们国家才有了今天的发展。”
2010年,因患阿尔茨海默病,80岁的吴明珠离开科研一线,杨夏将她接到重庆家中,自此母子终得团聚。
育桃育李育春风
坐落在乌鲁木齐市区的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,由吴明珠一手创办,已从最初寥寥数人壮大到如今20人,是全国最大的哈密瓜作物科研专业机构。
吴明珠的学生、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主任伊鸿平,早在新疆农业大学(原新疆八一农学院)读园艺专业时,就听说过吴明珠的事迹。
“很多学生视吴老师为偶像。”他说,临近毕业时,学校组织他们实习,地点是当时吴明珠所在的吐鲁番实验基地。有机会跟偶像共事,大家很兴奋,但住了第一晚后,很多人就受不了了。
“蚊子太多,咬得人睡不好,基地条件也艰苦,吃住条件都有限。”伊鸿平说,那次实习,看到年过半百的吴老师在瓜地里自己铺地膜,搞田间管理,给他留下深刻印象。
毕业后,伊鸿平被分配到新疆农业科学院,成为吴明珠的助手。此后30多年,直到2010年吴明珠因病退出科研一线,伊鸿平一直跟随她进行育种研究。
一次选育需要一个生长季,春种夏收,一年就只有一次选育机会。1973年,吴明珠与队友在海南开辟“南繁北育”基地,春天新疆可以种两代瓜,冬天到海南可以种四代,选育瓜种的机会大大增多。不管在哪里,吴明珠最常待的是瓜地。
吴明珠的学生、已从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退休的科研人员冯炯鑫回忆说,吴老师天天都待在瓜地里,从选种、播种、打埂、铺地膜、授粉,到烤种、鉴定样品、测糖度,每道工序都亲力亲为,而且是绝对的行家里手。
伊鸿平说:“吴老师工作上对我们严格要求,还经常督促我们学习,尤其要我们学好外语,不允许我们打牌、打麻将。有时候,吴老师真像母亲,我们就跟她的孩子一样。”
学生们看到,吴明珠工作之余总在学习。她学了农业院校的新课本,自学无土栽培技术,买来“随身听”学习外语,操作计算机、高端技术先进仪器毫无障碍……
吴明珠曾说:“如果我育瓜只是为了个人的利益,早成富翁了。只为个人而奋斗,不会走得太远。一个人的追求,只有和国家、人民的利益一致时,才会得到大家的支持,也才会有动力。”
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张红曾担任吴明珠秘书。她说,吴老师声音清甜、悦耳,为人乐观,工作热情饱满,80岁时还和年轻人一起坐长途车从海南到广西出差。每到一地,就去瓜地,亲自授粉。年轻人从她那里不仅能获取知识,更能汲取力量。
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“90后”科研人员凌悦铭说:“作为我国西甜瓜产业体系第一任首席科学家,吴老师很了不起,在这个科研团队追随吴老师的事业,我感到很荣幸。吴老师是榜样,希望自己在这个领域也能做出成绩。”
近些年来,学生们去看望吴明珠时,很多人她都认不出了,但大家相聚时总是在聊瓜。伊鸿平说,吴老师虽然叫不出他的名字,但见面总会拥抱在一起。前些年每次见到他后,吴老师还会收拾行李,要跟他回乌鲁木齐。
杨夏说,病休后好多年,妈妈还会经常突然说起“要去瓜地”“瓜要授粉了”这样的话。
最近,杨夏代母亲收下了“光荣在党50周年”纪念章。同样让他感到欣慰的是,母亲不忘初心、忠心报国的精神得到传承。“现在我明显感觉到,身边有奉献精神的年轻人很多,爱国、讲奉献、愿意付出的氛围越来越浓。”如今已从西南大学教师岗位上退休的杨夏说。(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潘莹)